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扎根山村 无悔青春——记丰宁县北头营中心校教学点教师刘长青

    信息发布者:何桂军
    2017-12-18 16:53:54    来源:承德新闻网   转载

      承德新闻网讯(武春艳)伴随着清凉的晨风,一条灰色的烟雾带从烟囱里缓缓升起,袅袅飘荡,轻盈、缥缈,慢慢散去……,刘长青老师再次早早来到学校,为教学点的孩子们升起了第一道炉火。

      2002年,23岁的刘长青只身一人来到了距离县城120公里的外沟门大营子小学的二道沟教学点,开始了一人一校的教师生涯。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子里只有三四十户人家,且多为孤寡老人。教学点离村所在地还有七八公里的路程,中间还要翻过一座山,一面是黄土,一面是沙子,十分难走,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就完全与世隔绝了。因为偏远,这个教学点,最多时有二十多个孩子,最少时只有五六个孩子。教学点的校舍十分简陋,大风天气,土坯房四处漏风,室内只有几套快要散架的桌凳和一面用水泥抹成的简易黑板。坝上冬季是最难捱的日子,想吃青菜就必须到离校20多公里以外的外沟门去购买。2004年的冬天,大雪封山,刘老师断炊了,不得不靠周边百姓接济度日,能吃一些当地百姓送来的土豆或白菜,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冬天的夜晚特别漫长,有水有电的日子寥寥无几,蜡烛、书籍就成为了我最好的陪伴。”刘老师回忆道。初为人师的他,深感自身不足,每天点灯夜战学习,研究教学,当年教学成绩就打了翻身仗,在期末统考时,他所教学生的成绩由以前的最后几名上升到全中心校八所学校的第一名。就是这样,正处于韶华逸梦的年轻小伙子,在这里默默驻守了三个春夏秋冬。

      2005年,因工作需要,刘长青老师被调到外沟门中心校大河西小学。大河西小学是较早一批建成的标准化校舍之一,

      一千多平米的校内硬化路面,四百多棵杨树,两个大花坛,一座菜园及一百多平米的榆树墙,为校园增添丝丝绿意,使夏季的校园活灵活现,却也给刘长青老师多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孩子们放学后,每天对树木进行浇水和修剪,种花、种菜成为了刘老师生活的一部分,保持新建校园的干净整洁是刘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6年,县教育局整体规划,中心校撤点并校,大河西小学变更为教学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中心小学上学,刘长青老师放弃了去中心小学任教的机会,主动留在了大河西教学点任教。由于并校,学生人数减少,刘老师又开始了单人独校的生活。才成家不久的他,动员妻子,抱着九个月大的孩子一起来校,妻子也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从此以后,夫妻二人便开始了以校为家的生活,共同经营管理这所学校。晨光熹微之时,为孩子们升起第一道炉火;晌午十分,夫妻二人为远道的孩子热饭,烧水;课间与孩子们促膝长谈,玩耍嬉戏;夜幕降临,亲自送走孩子们,修建花木,打扫校园。头发长了为孩子们理发,衣服脏了为孩子们洗衣服。农忙时,家长们不能按时接孩子,把他们亲自送回家是夫妻二人常有的事情,冬去春来,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夫妻教学点”。

      由于教学点离主村较远,虽然孩子不多,但只要一个年级有一个孩子,就得正常开课。刘老师开始了1至3年级复式班的教学,孩子们按照作息时间轮班休息,作为复式班的老师,刘长青像一个不停劳作的钟表一样,周而复始,默默耕耘……

      直到2013年,刘老师的父母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老两口已经完全不能从事家中的农活劳作,作为家中的长子,刘老师心怀不忍。县教育局领导了解后,将刘老师调回了自己的家乡—北头营乡。原本可以在中心校工作的刘长青,主动申请到离家15公里远的北二营教学点授课,只因他从别处了解到这里急需老师,就连在当地寻找代课教师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他毅然决然留在了北二营。每天行程30公里往返于家校之间,陪伴他的是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寒来暑往,他从未因天气原因而迟到早退过。一年的冬天,鹅毛大雪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这辆摩托车终于不堪忍受,半路上出现了故障,刘老师担心十多个孩子到校受寒,硬着头皮推着走了好几里地,最后终于发现了村落,和村民借了一辆摩托车才及时赶到学校。“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如饥似渴的期盼的眼神儿,瞬间身子就暖和了起来。”刘老师挺直了身板,目光投向了远方。

      2016年,松树岭教学点缺老师,中心校和刘长青老师商量,看他是否愿意。刘老师二话没说,立马又答应了,虽然这里离家更远了,补助更少了……,刘老师又继续认真地开始了一二年级复式班的教学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天,

      从家(樱桃沟门村西沟)到北头营小学(约12公里)送正在读六年级的大女儿上学,再返回到松树岭教学点(约5公里)工作,天气虽冷,路途虽远,却阻挡不了刘长青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和长情。

      时光如白驹过隙,刘长青始终如一地在教学点坚守了十五个春秋。“只要学校不嫌弃我,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他总是这样轻描淡写的说着,却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做着。付出就有回报!多年来,刘老师所授班级的成绩始终保持在中心校的第一名,他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多次荣获县政府“嘉奖”和市县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所教班级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曾多次接受省市县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检查指导,2007年省政府督导评估组和市县局领导来校检查工作,了解了他的事迹后,省专家特别激动,当场拿出几百元钱塞给刘老师,让他改善生活并要求和他们一家合影留念。2012年,省电视台还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早新闻》《午间视野》《河北教育》相继进行专题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近两年来,中心校以师德和成绩为衡量标准,刘长青老师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县级名师”。然而,面对荣誉,他却总是那样淡定,那样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我还有新的一批学生,我的知识库还需不断更新,才不会被时代遗忘。”刘老师意味深长地说道。

      望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望着他们一次次进步的成绩,望着家长们一个个满意的笑容,望着一本本烫金的荣誉证书,望着与上级领导一张张合影,刘老师心中充满着快乐和自豪。“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更应该服务农村。”

      从事山村教育事业,在别人眼中是艰苦的,但刘老师却从未想过离开。

      “牛字作为偏旁,与汉字‘牛’字不同,笔顺应该是撇横竖提”,当我们离开之时,刘长青老师继续在给孩子们上识字教学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